成功加盟
伟豪家具
我们将会在10分钟内给您致电,请保持通话畅通
引言
和圈儿里朋友或传统家具同好聊起行儿里的执牛耳者,绕不开伍炳亮。在伍炳亮那儿,有两个现象值得反复思量:第一,伍炳亮品牌价值的聚合是如何完成的?第二,完成“见自己”、“见天地”后,身处金字塔顶端的伍炳亮,又选择何种方式“见众生”?
伍炳亮和他的作品被赋予了很多标签,印象最深的是“硬通货”一说。
某次和朋友聊天,聊到伍炳亮的作品,他首先跟我提及这一说法。当时我十分惊诧——这几乎是我听过的关于传统家具最新奇、最惊人的褒扬了。硬通货,意味着市场的高度认可和通达、多端的流转渠道——有人想出手便有人愿买单,二者缺一不可。
伍炳亮先生作品
传统家具市场浮浮沉沉、阴晴难定,个体于其中被吞吐:大行情好,产品便好卖,大行情不好,产品便滞销,这种场面似已司空见惯。而伍炳亮却成了其中异数——无论市场如何变幻,他的作品,价格一直稳定地上扬,好像隔绝在一个真空里独立运转。
告诉我伍氏家具是硬通货的这位朋友,还提到一件事:一次他去伍炳亮店里转家具,看上一对儿黄花梨柜子,便叫来服务员询价,谁知服务员告知:伍先生交代了,这对儿柜子不卖,是留给女儿做嫁妆的。
这让朋友哭笑不得,别人巴不得卖一件是一件,伍炳亮反倒捂在自己兜里。
伍炳亮黄花梨作品
伍炳亮的成功,似乎提供了这样一种范式:选最好材料,以最好的古家具器形为样本,这往往被当成一种可以效仿的成功路径。但实际情况却是,这样的成功几乎难以被复制。因为当下的时代和行业背景,于过往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第二点原因是,一路淬炼中,伍炳亮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体系和法门,这些私人化的东西,很难照搬。
伍炳亮先生作品:
「海南黄花梨三围独板罗汉床」
上世纪八十年代,《明式家具珍赏》的出版在大陆引发了投资和收藏明式家具的热潮。而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伍炳亮便已入行从事古旧家具的出口贸易。那时候,他骑着一辆破旧自行车,一遍遍爬梳深藏于广州大街小巷里的古旧家具,收购回来后再用车送到台山和新会的回收公司进行出口贸易。此外,他还有两个跑外地的搭档,搭档们从上海等地把货托运到广州站,他再去拿第二手。
伍炳亮收藏的古董家具
正是这段经历,为伍炳亮打下了扎实的传统家具的审美基础,也被伍炳亮自己视作迈向传统家具创作的关键一步。
现如今,古旧家具出口贸易的往昔盛景已不复存焉。大量精品古旧家具扎堆涌现已被拍卖市场零星缓慢释出取而代之,这种语境的迁变,让当下重走伍炳亮之路或者说复制这种训练,失去了原生土壤。
训练,让伍炳亮学会了两件事。
第一件,对古家具价格的判断异常敏锐。
2003年香港佳士得拍卖,曾上拍一件重器——“清康熙·寿山石嵌人物图雕空龙寿纹十二扇围屏”,当时,伍炳亮对其的估计是300万元美金,并力荐一位收藏家朋友入手。经多轮角逐,该围屏最终由香港嘉木堂主人伍嘉恩小姐竞得,落槌价,2100万元港币。
清康熙·寿山石嵌人物图雕空龙寿纹十二扇围屏
事后,有人请教伍炳亮缘何估价如此之准,他给出的答案,足以说明他心目中古家具的价值谱系已相当地完整和纯熟。
“1998年纽约佳士得拍卖的那件‘17世纪·黄花梨大理石插屏式座屏风’的成交价是110.25万美元,这件的价格,我认为应该是它的三倍。”
17世纪·黄花梨大理石插屏式座屏风
另一个被津津乐道的例子是2015年香港苏富比“攻玉山房藏明式家具”专场,他预测的成绩是2.2亿元港币,而这场拍卖最终的总成交额是2.144亿元港币,拍卖师荣获白手套,上拍家具悉数成交。其估价之精准,令人讶异。
谈及老家具,伍炳亮常强调的一个观点是:并非所有的老家具都有艺术收藏价值。这是他长年接触老家具得出的经验。“同样是黄花梨老家具,价格不尽相同,来历、年份、造形等因素决定了一件老家具的价值。之前有个朋友在苏富比拍卖看到一张罗汉床,让我估价,我说最多1500万到1600万,他又问一张大一些的床,我说这两张床的价钱差不多。他就很奇怪,问为什么这张床比那张大,价钱却没高。我说很简单,因为这个款型不够经典。”
“这也是玩家具有意思的地方。就像给你一个谜面,你要动用自己所学寻找这个谜面的答案。这一点上,新家具和老家具是一样的。”
第二件,建立自己的准则。
三十多年前,伍炳亮不再满足于单纯从事古旧家具贸易,他开始着手制作新家具。
制作新家具,要解决两个基本问题,材料和器形。材料,伍炳亮选择了黄花梨;器形,观千剑自可识器,经眼大量老家具的经验,让他早已对各式传统家具的器形熟稔于胸。
而今,伍炳亮已成为黄花梨崛起之路上最瞩目的参与者,他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引业内人关注的目光。这种光环的形成,某种程度上得益于伍炳亮对黄花梨材料的远见卓识——他是为数不多的,最早意识到越南黄花梨价值的人之一。
伍氏黄花梨家具上千变万化的瑰丽纹理
上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有一个说法曾广为流传。这个说法中,海南黄花梨在黄花梨老家具上占据着唯一且排他的优势,伍炳亮却不这么认为,后来他在深入海南收购黄花梨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了启示。
伍炳亮收藏的生长期至少两千年的海南黄花梨原木
“我走了海南很多地方,收到手的大多是明清两代就被砍伐掉的黄花梨的树根和树头,我发现它们的直径几乎没有超过50公分以上的,一些老的黄花梨家具上的独板,却可以超过50公分宽。据此我判断,越南黄花梨被误读了,它一定参与了古家具的制作,比例甚至要高过海黄。”
彼时,很多握有越黄的材料商或企业受这一说法的影响,纷纷抛售手中的越黄,伍炳亮抓住机遇尽数收购。事实证明,这一极具前瞻性的决策不仅为伍炳亮树立了行业威信,在材料储备上也为他的家具创作奠定了基础。
而这一点,已随着当下黄花梨原材料的枯竭和价格的高踞也不再具备效仿的可能。
器形上,伍炳亮的态度十分鲜明,他不盲目因袭旧制、迷信任何既有的样板,包括自己收藏的有口皆碑的精品老家具,他喜欢变化。这种思辨性,最终成就了伍炳亮作品的品牌价值。
伍炳亮曾在中国嘉德2010年秋拍上举回一把四出头官帽椅,这把椅子如今就放在他台山的典藏馆内,旁边是一把比它大几号的新制官帽椅,看得出,老家具是新作品的母体,但新作品在细节和尺寸上都进行了改制。伍炳亮对老家具这种师古不泥的姿态,让“变”成了他创作时的一种常态。
伍炳亮根据老家具(右)改制的新作品(左)
“新作品要比老(家具)的价格高一倍,很多朋友来看过之后,依然喜欢新制的这款,觉得它更大气,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空间。我是反对老家具无法超越这个说法的,对真正浇灌了自己心血的作品,每个创作者对此都必须坚定信心。”
这种信心给了伍炳亮面对市场时充足的底气。当“回购”这一概念被炒至泛滥基本沦为一种营销噱头时,伍炳亮已乐此不疲地把回购变成了一种现实。他给我举了个例子。
2006年左右,伍炳亮卖了一张一木一器的海黄画案给深圳的一个客人。当时赶上伍炳亮投资了一笔钱买木料,导致手头有点吃紧。客人看出伍炳亮有些不舍,就跟他提了一个条件:两年后你敢不敢再从我手上把这张画案买回去?
“因为看好自己作品的升值空间,没犹豫就答应了。两年后,我在当初售价的基础上加了差不多三分之一的钱从他手上把这张画案买了回来。2012年的时候,山东一个客人看中了这张画案,开价已经是当初售价的4倍,我没卖。现在这张画案,仅材料成本就已是当初售价的8倍左右。所以,真正的好家具,今天买贵了不要紧,最后时间能证明你的投资眼光和它的升值空间。”
造形、工艺、材料和韵味,行儿里人简称“形、艺、材、韵”,是目前行儿里通用的对传统家具进行审美与价值评判的标准。而这个标准,是伍炳亮在2000年初时归纳提出的,这也被他视为自己家具创作的准则。
伍炳亮先生作品
伍炳亮是业内公认的“劳模”,六十五岁凡事依然亲力亲为,但他的主张里勤劳的作用并没有被过分渲染和夸大,他反复强调的一个词是,准则。“准则非常重要,比努力更重要,没有准则,再勤劳努力也没有用”。有了准则,就有了一把尺子,就有了衡量作品的工具。
伍炳亮先生作品
准则赋予了伍氏家具令人惊叹的附加值,也引发了一系列令人错愕的现象:伍氏黄花梨家具的售价比老黄花梨家具的价格更高,尽管如此,买家依然趋之若鹜;2008年出版的《伍炳亮作品珍赏》已成为很多企业的工具书,市面上甚至频繁出现“仿伍氏兴隆”的产品以招徕客人。这本定价1280元的“工具书”绝版后,在淘宝上最高时被炒到49800元一本;每年,伍炳亮都会写一份《中国仿古家具市场分析与展望》。2017年的《分析与展望》发布后,被点名利好的交趾黄檀和染料紫檀,原材价格纷纷上扬。如今,《分析与展望》已成为研判行业的指导性文本。
通过对老家具和新家具的深耕,见自己;通过确立准则,见天地;走完这两步后,摆在伍炳亮面前的命题递进到了,见众生。
伍炳亮最近忙于“伍炳亮黄花梨艺术博物馆”开业前的最后准备,从业近四十年,这是伍炳亮对个人事业的一个总结,也是见众生的开端。
伍炳亮黄花梨艺术博物馆内景
伍炳亮黄花梨艺术博物馆占地55亩,总面积36000多平方米,展厅面积28000平方米,整体建筑布局和装修均由他亲自设计把关。故宫博物院、王府四合院、苏州园林景观以及岭南标志性的建筑元素在这里兼容并蓄。届时,1300余款伍氏作品将在青砖黛瓦、歇山顶、重檐、回廊、月洞门、小桥流水、盆景以及庭院的烘托下,于叠景、借景、留白等手法中,以一种微妙的互文关系向世人解读当下该如何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宏大命题。
伍炳亮黄花梨艺术博物馆外景
鸟瞰伍炳亮黄花梨艺术博物馆
博物馆旁边,一座正在建设中的红木家具博览城正在拔地而起,或许只有伍炳亮,才有这样的集聚效应,这也成为他见众生,一个应景的注脚。
今日已有1500位代理商成功提交代理信息!
我们将会在10分钟内给您致电,请保持通话畅通